通州区十总镇渡海亭
公元一二七六年(南宋德佑二年)正月,元军包围了南宋京城临安,文天祥忍辱负重,出使元营,慷慨陈词而被扣留后,伺机逃出虎口,改名换姓,取道高邮、泰州,至通州,得知州杨师亮帮助,雇到船只,于闰三月十七日自通州乘船出发,十八日宿石港,写有《石港》、《卖鱼湾》、《即事》三首诗篇。同月二十日,文天祥于卖鱼湾扬帆出海, 在海上又写了《泛海怀通州》等诗篇。
为了纪念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将他当年出海的“海丫子”而成的大河取名“遥望港”,当时当地人民在这里遥望文天祥出海,祈祷他一路平安。清代乾隆年间,石港名绅周学彭在卖鱼湾 ( 现今石港 ) 建造渡海亭 , 文士江片石和李琪分别作有《渡海亭怀古》、《渡海亭》两首诗, 他们在诗中写到 :“鯨波依旧环堤白”、“谁道疏烟零星外,更含惆怅对孤亭”、“海风吹不倒孤亭,海水连山空复青”。可见首建之亭是海堤旁的一座孤亭。当年卖鱼湾处在海滨,海风强劲,日晒雨淋,兵荒马乱, 无人问津,这座孤亭不久就倒塌了。《光绪通州直隶州志》提到“后人建渡海亭”时,该亭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民国四年,张謇先生在距石港不足十里的东北方向,范堤之内的杨家环建了一座渡海亭。石碑正面刻有阴文正楷张謇题“宋文文山渡海处”七个大字,背面刻有张謇的《重建宋文忠烈公渡海亭记》,全文532 字,概述文天祥渡海壮举历程,盛赞英雄气概,阐释建碑意义,公示建碑时间和供地者及建筑工匠姓名。但此处非文天祥渡海处。《江苏纵横谈》记载,当时还将近旁一所初小改名为“渡海亭初级小学”。张謇所建渡海亭,填补了当时南通县古迹的一处空白,可惜这座渡海亭毁于抗日战争年代强台风,现存残碑一截,藏于通州文化馆。
1983 年,为纪念文天祥殉难七百周年,南通县政府拨款一万七千元,在金掘干线与五平公路交界处西南侧重建了渡海亭,恢复了历史名迹。整个设施包括主体建筑渡海亭,以及资料陈列室。亭四周花树成荫,成为通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服务内容
自 1983 年渡海亭重建好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趋于正常,从最初的每年几百人次到现在的近万人次的参观瞻仰及各种爱国教育活动。目前的爱国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管理机构通过常年开放渡海亭及其资料陈列室,吸引社会爱国人士来基地参观 ;二是周边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在老师组织下,每年寒暑假到基地来进行专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三是政府每年组织机关干部到基地来参观。
基本信息
地 址 :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五总居
负责人 :吴坤兵 联系电话 :15262872799 联系人 :吴坤兵 联系电话 :15262872799 开放时间 :参观需要提前预约
乘车线路 :公交车 282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