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教育

突出主题 立体推进 创新冬训模式

发布时间: 2014-09-25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3—2014年度我市冬训工作围绕主题主线,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把党的理论新成果和改革新思路“翻译”成百姓语言,转化成基层动力,使科学理论落地生根,成为指导南通经济社会宏大实践的巨大力量和思想武器。工作中注重创新,突出主题,不拘一格,因地制宜,立体推进,创造了被称为“南通宣讲现象”的冬训模式,走出了一条有声有色有实效的冬训工作新路子。

  一、突出主题,唱响为民务实主旋律

  冬训工作中,“讲什么”、树立正确的宣讲理念是所有工作的基础。这既需要吃透上级政策精神,也需要把准基层思想脉搏,深度掌握基层理论“需求”和思想疑虑。

  首先,开展训前调研,贴近基层听民声。市委宣传部在2013年11月底前组织发放社情民意调查问卷5000多份,在第一时间回收后统计汇总;还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个别走访等形式,广泛征询党员干部对冬训工作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翔实的调研分析报告。这样,找准了全市冬训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成为南通基层冬训的一大特色。

  其次,紧扣时代脉搏,突出主题重实际。南通冬训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冬训工作要体现时代特色、南通特征、年度特点”的要求,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既完成“规定动作”,也设计“自选动作”,确保冬训既做到导向正确,又有的放矢,产生清晰的引领作用。如东县组织机关干部赴基层开展“访民问情,心系百姓”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海门市紧扣“实”、“新”、“惠”三个关键字,多出惠民实招;海安县围绕深入开展“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工作展开冬训;如皋市把大冬训与为民服务结合;崇川区启动“百千万连心活动”,开发区开启“身边好人讲党课、党员风尚文明行”工程。整个冬训牢牢把握大背景、大形势、大主题,为南通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立体动员,生动形成冬训大格局

  “怎么组织”“谁来讲”是南通着力破解的第二个问题。从冬训一开始,南通就树立了大宣传、大格局、立体化的工作理念,在加强与各组织、农工商等部门横向联动的同时,还注重市、区、镇、村之间的纵向联动,形成机关、企业、社区、农村立体动员,部门紧密结合、上下有效贯通的冬训大格局。

  面对不同层面的干部群众,“谁来讲”很大程度上比“讲什么”更重要。南通清晰提出要贯彻不拘一格、注重实效原则,建成了一支人员构成灵活、专业工作者与志愿者并重的宣讲队伍,既有政治素质强、理论政策水平高的领导干部、实际工作部门的负责同志、基层理论工作者,也有大量的基层宣讲志愿者,包括各个部门或领域的专门人才、创业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离退休干部等等,就连普通市民、农民,都有机会做“讲师”、唱“主角”。港闸区还创建了“一村一宣讲员”制度,崇川区也积极面向社会招募宣讲志愿者,形成了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可喜局面。

  为整合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南通提出“六进四讲”的活动要求,通过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这“六进”,和“领导讲政策、专家讲理论、典型讲经验、群众讲感受”这“四讲”,使冬训广覆盖、大纵深、高密度,基本实现了全市各系统部门、乡镇(街道)和村居的全覆盖。据统计,至3月底,市委宣讲团面向基层送宣讲180余场,各县(市)区委宣讲团送宣讲2000余场,印发各类宣传学习资料10万余份,直接受众30余万人次。

  三、广开课堂,真诚讲述百姓贴心事

  “怎么讲”是南通用心破解的第三个问题。南通冬训特别强调了分众化要求,在冬训前举办全市冬训骨干培训班,组织集中备课,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党员的不同需求,切实加强分众化培训。在冬训工作中做到“三贴近三突出”。“三贴近”即更加贴近基层、贴近乡情、贴近党员思想实际。“三突出”即:突出机关党员干部以及村组以上干部,以学专题、办实事、搞服务、解难题为重点;突出普通党员群众,以听辅导、话发展、献计策、促项目为重点;突出特殊党员人群,如外出流动党员和年老体弱党员等,以学理论、送技能、送文艺为重点。冬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开讲,保证冬训宣讲形式由“单一推进”转变为“分层并举”,搭建了基本覆盖社会各类受众、各个阶层的冬训平台,使冬训真正深入每一类人群每一个角落。 

  为进一步增强冬训效果,南通各地在教育形式上想尽办法做足文章,形成“一县一特色,一镇一品牌”。如建设“悦读坊”、“群乐汇”大舞台等阵地;组建助农惠民服务小分队,以冬训大集为载体开展“五送”活动(送信息送资料到手头、送理论送党课到人头、送文化送文艺到村头、送技术技能到田头、送项目送政策到户头);开设冬训“微讲堂”,如冬训微坛、冬训微艺、冬训微播、冬训微信等,使今年党员冬训散发出更强更专的“泥土香”。

版权所有 南通市信息中心 2003-2007© 苏ICP备05003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