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建议/提案提出者: 彭涛 建议/提案号: 055
标题: 关于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打通政府与群众传播渠道末端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曾几何时,广播是农村百姓家家户户必备的“宠物”,茶余饭后,一家人守在广播下面神游于天南海北;田间地头,农民朋友在高亢的歌声中挥汗如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视、电脑、手机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变换着人们的视听方式,电视新闻、网络新闻、手机头条、微信朋友圈等新型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前,我对海门市包场镇各村村民进行了“农村群众信息获取渠道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省市以上时事新闻、政策法规等方面信息, 有45.38%的村民是通过电视获取的,有6.59%的村民是通过电台获取的,有18.48%的村民是通过书报杂志获取的,有19.88%的村民是通过网络获取的,有2.97%的村民是通过农村广播获取的,还有4.67%的村民是通过小道消息获取的;

2. 地方时事新闻、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有42.7%的村民是通过电视获取的,有6.56%的村民是通过电台获取的,有20.45%的村民是通过书报杂志获取的,有20.83%的村民是通过网络获取的,有2.97%的村民是通过农村广播获取的,还有5.41%的村民是通过小道消息获取的;

3. 农村实用技术、涉农商品信息,有44.58%的村民是通过电视获取的,有,7.11%的村民是通过电台获取的,有17.39%的村民是通过书报杂志获取的,有19.78%的村民是通过网络获取的,有1.28%的村民是通过农村广播获取的,还有6.69%的村民是通过小道消息获取的;

以上数据表明:目前,农村广大群众对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有着迫切的需要,主要原因是:

1. 当前,农村主要常住人口均为老龄人口,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老龄人口文化层次偏低,对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例如网络新闻、手机头条等接受度不够,即便部分人能使用这些现代化的信息发布平台,但由于这些信息平台所发布的信息丰富而杂乱,老年人很难辨别真假。

2. 目前,获取党和政府政策法规的最常规渠道是电视央视新闻和地方新闻频道。但是,央视新闻频道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是立足宏观,覆盖全国的,而地方新闻频道的收视率偏低,部分群众无法及时获取真正有效的信息。

3. 传达党和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另一种渠道就是通过会议来传达。但会议传达往往只到乡镇这一层次,村民大会几乎不开,这就使得广大群众难以直接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尤其是镇村一级政府的动态以及涉及本地地方特色的政策法规,无法及时有效地传播到群众的耳朵里。尽管广大农民获取时事新闻、政府部门政策法规以及农村实用技术、涉农商品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但由于中央政策法规的传播平台主要是央视新闻频道,地方政策法规的传播平台主要是地方电视台,而镇村政策法规则没有有效的平台传播到村民耳朵里。由此可见镇村一级的政府部门,是联系群众的最基层单位,是传达党和政府政策法规的神经末梢,因此,它与群众联系渠道的通畅与否是决不能忽视的问题。为此,针对打通政府与群众的信息传播渠道末端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其中最贴近广大农民生活的的便是高音广播。建议各村委会在田间地头恢复高音广播,设置“政务收音机”,主要用于传达政府涉农的相关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站”,主要用于普及科学种养殖的技术;“农业气象台”,主要用于及时发布涉农气象信息;“法律直通车”,主要用于宣传法律法规;“居家养老院”,主要用于普及养老保健常识;“书记拉家常”,主要用于密切村书记与群众的联系。充分利用这一传统媒体传播政府的声音。

二要普及新型媒体的使用方法,充分发挥新媒体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建议各乡镇、各村委仿效“南通发布”微信公众号,申请自己的公众号,设置科学合理的栏目,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组织广大农村人口安装相关新媒体、学习相关新媒体的阅读使用方法,尤其是对于年轻的群体,更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条件许可的话,甚至可进行考核与奖励。真正将政府的声音传递到群众当中去,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的传播功能。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特点,发挥其功能和价值是畅通政府与群众信息传播渠道的重要手段,是密切政府与群众联系的必要措施,是促进农业生产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依靠社会各界的强力助推、各级财政的有力支撑和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攻坚克难,我市政府与群众信息传播手段一定会更丰富,传播渠道一定会更畅通!


承办单位: 主办: 文广新局(出版、版权局)、市委宣传部(文明办) 协办:
答复日期: 2018-06-08
答复内容:

彭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打通政府与群众传播渠道末端的建议》收悉,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宣传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传媒形式、载体的新变革带来的农村群众获取信息渠道的新变化,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我部高度重视,会同市文广新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党和人民的宣传舆论工具,最接近农村、最了解农民,更应面向“三农”问题,担当起地方经济发展中服务农民群众的角色。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和省、市有关“十三五”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文件精神,到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全省的“十三五”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届时,通过应急广播这个平台,可以做到对农信息的快速传递。

一、加强广播硬件建设,力争“十三五”前全覆盖。

2020年底前建成省、市、县三级管理平台和乡镇、村插播平台,以有线、无线互为备份的两大应急覆盖网络,具备多路应急广播并发能力,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城区的应急广播建设可结合当地实际,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内容,综合利用各种公共终端,实现应急信息传输覆盖。建成后的系统能实现信息统一、快速、可靠发布和发布过程的可管可控,满足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的总体要求,同时也建有镇、村插播平台,重点满足乡镇、行政村地域性信息发布和应急指挥需求,镇村一级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动态信息。各级人民政府是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各级文广新行政部门是应急广播建设的实施主体,协调属地广播电视台、广电网络公司共同完成应急广播建设任务。建设经费由各级财政负责。

根据市政府的意见,市文广新局于2017年11月2日召开了全市“十三五”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推进会,并与各县(市、区)文广新局签订了《南通市“十三五”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县(市、区)到2020年4月前,全市完成1个市级管理平台、6个县级管理平台的建设。同时完成所有乡镇、村的插播平台建设,满足各乡镇、村的应急信息发布和应急指挥需求。各行政村基本实现应急广播终端(户外大喇叭或音柱)全覆盖。

目前,启东、如皋作为全省的试点县,分别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和500多万元,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预计两地2018年将通过省级验收。其余各县(市、区)以及市区目前都处于制定方案和争取建设资金阶段。

二、关注三农发展,做好对农宣传节目。

1、通过节目内容解读政策、提供资讯、传授技术。一是解读国家对农政策,传播中央声音。对农新闻节目是农民了解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政策的重要渠道。二是传播致富信息。服务“三农”是广电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对农广播宣传的重中之重,其成立宗旨就是要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氛围、信息支撑和智力支持。比如,海安台的《农家农事》以“关注三农发展,传播致富经验”为节目宗旨,报道全县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报道农民的生产生活、致富经验等等。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

2、联合政府力量开办节目,有力促进对农宣传的“实效”传播。鼓励各广播电视台与农委等政府机构展开合作,开办侧重服务和实用的节目,增强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比如,海门广播电视台与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市农机局等部门合作,联合制作《金色大地》、《今日农村》等对农宣传专题栏目,以分析农事、指导生产、传播农技、推广新品、助农增收为宗旨,围绕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选取典型事例和人物,着重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业园区建设、农业合作社组织,农业保险等方面的宣传工作。根据广播电视相关条例,县级广播电视台不能随意开办方言类节目,但镇村干部通过应急广播进行信息发布则可以根据当地百姓的需求进行调整。

3、运用新媒体传授农业知识,解决技术难题。传统的对农广播节目以“我说你听”的方式单向输出,农民往往处于被动的接收者地位,具体需求很难得到及时解决。目前,各地广播电视台都纷纷开办了节目专栏的微信公众号,以新媒体平台发布实时、准确的消息,并能和农民进行直接的互动。海门广播电视台着力构建以微信、微博、APP、网络直播为代表的融媒体传播平台的打造。目前,该台已开通了4个微信公众号(“东洲城事”“海门FM1006交通音乐电台”“海门电视台教育频道”“广电之星”),一个官方网站,一个APP客户端,加强与用户线上线下的互动和交流,实现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选题共享、素材共享和节目共享。所有新闻的图文信息、视频和音频都上传至手机APP“无线海门”,用户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随时收听收看。为增强与网友互动,除加强自采新闻的推送,依托新华社、人民日报、央广新闻、央视新闻、江苏新闻等知名主流媒体的官方微信号,加推权威的、前沿的、实用型、服务型或者文化类型的微信内容,真正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群众当中去。

正如您指出的“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特点,发挥其功能和价值是畅通政府与群众信息传播渠道的重要手段,是密切政府与群众联系的必要措施,是促进农业生产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将大力推进各地新闻单位创新传播渠道,下基层、接地气,提供更快捷更优质的资讯服务,让广大农村群众更及时更充分地了解党和政府的声音,掌握地方政策法规。也恳请您继续关心宣传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2018-06-01


版权所有 南通市信息中心 2003-2007? 苏ICP备05003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