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社会宣传

讲好村史党史 汇聚奋进动力

发布时间: 2020-07-23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村史馆是继承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从2018年起,启东市在现有14个镇(区),261个村全面启动了镇村史馆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村史馆226个。它们见证了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成为后人了解村史、寻根溯源、感恩时代的重要窗口。在组织试点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启东市全面开展“村史馆里讲党史”活动,将镇村史馆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特色平台。一堂堂主题鲜明、别开生面的现场党课诠释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激发起干群奋进的动力。

培育一支接地气的宣讲队伍。村史是文化之根、乡愁之魂。村史馆的建设主体是村民。许多村民是村史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筹建过程中,村民们积极接受采访口述、直接参与记录、提供相关照片、捐献实物资料。这批土生土长的乡贤,熟悉村情、民情,满怀热情、激情。据此,全市各镇均成立了以老村干、老教师、老党员等‘土秀才’为主体、辅之于大学生村官等村史宣讲队伍。各地相继对180多名宣讲骨干进行了党史、新中国史及启东地方史等相关内容的集中培训,市镇两级组织开展“村史故事宣讲”比赛,评选“最美”宣讲员。将村史宣讲纳入“党日活动”“道德讲堂”“七彩夏日”等活动之中。为让受众听得懂、记得住、理解透,宣讲员们认真撰写讲稿,反复修改练习,声情并茂讲述党的光辉历史、家乡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成就。先后涌现了秦忠、朱永继、倪伯昌、陆凤贤等一批接地气、有人气的“百姓名嘴”。

设计一批有特色的现场课程。村史馆是挖掘、保护、传承村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平台。每个村都有其不同的乡土风情,都有它独一无二的文化遗存,保留着不同的精神、文化和价值标志。在启东,从革命政权到抗日烽火,从拓疆垦荒到防台抗灾,从渔业改革到最美乡村……仙渔文化、垦牧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各具特色。开展“村史馆里讲党史”活动中,我们坚持“一村一品”,挖掘内涵,展现特色。比如汇龙镇临江村,在解放前坍塌5次,损失土地3100亩,百姓流离失所。1970年,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打响了一场沿江治坍工程,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在该村设计《治坍保民为什么能》的主题党课,提醒人们: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党的坚强领导。在启东中共第一支部诞生地——合作镇洋桥村设计了《初心不忘》红色课程,在“江苏渔业第一村”吕四港镇海渔村设计了《改革带来的巨变》现场课程。全市精心打造的30多个特色村史课堂,可亲可感,成为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生动教材。

组织一系列有吸引力的实践活动。活动鲜活,才能增强吸引力。为了用好用活村史馆,让村民更好地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共鸣,各地纷纷组织开展大中小学生及返乡人士参观活动、家乡变化座谈活动、本地美食品尝活动、家训家规征集活动、镇村文化地标寻访活动、传统手工艺现场观摩活动、“记忆中的家乡”图片展、“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讲述活动、“红色家书”诵读活动、“镇村史馆看变化”征文活动、 “如何让镇村史馆活起来”献计献策活动、“我的家乡”随手拍活动……系列活动的不断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村史馆,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幅射力,让广大村民了解家乡发展变迁,感悟党在领导乡村建设中的功绩,增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奋进,建设美好家园。

“村史馆里讲党史”活动,充分发挥了村史馆“存史、资政、教化”作用,让村史馆不仅成为勾勒乡村记忆、留下美丽乡愁的重要平台,更成为基层党员干部、普通群众、青年学生溯源历史、增强党性、传承文明、汇聚动力的党课阵地。2019年以来,启东市共开展“村史馆里讲党史”2800场,接待人数超过6万人次,在更多人心中播下“知史爱党、感念时代”的信念,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陆红琴,系启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党史办、市地方志办主任)


版权所有 南通市信息中心 2003-2007© 苏ICP备05003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