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发布时间: 2018-04-27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这一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百年中国梦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本文以十九大报告为依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并对2020 年之后三十年发展目标作了具体部署,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牢牢坚持这一目标,反复强调要解决一个个实际困难,分阶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中国梦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体上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战略层面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一步提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体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和新的历史阶段的奋斗方向,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不分城乡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总而言之,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发展。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撑力量。我国改革开放40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根本的一条就是靠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放到经济建设上,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发展是最大的民意,是最大的共识,是最基本的经验。在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准的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建成。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让全国人民群众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康,等等。只有这些真真切切的梦想内容,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努力,能够确保在2020年最终得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最终得以建成,这个梦想才有意义,才能激发人民实现梦想的信心和斗志。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

十九大报告指出: “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里明确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要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新目标同已经推进并正在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目标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总方向。

从中央深改组成立后多次会议的整体部署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将集中在四个核心议题展开:

1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政府要向市场放权;二是要开放市场;三是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从开放市场来看,改革中的很多选项几乎都与市场有关。包括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壁垒、开放金融、开放服务业、反对垄断、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其目的,就是要降低市场门槛,鼓励社会成员创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看,包括出台国有企业改革方案,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打破垄断,政府由管资产逐步转向管资本以及改革国有企业内部领导体制等。

2、全力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对民生投入,加大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与民生相关的改革,目标都非常具体。如取消事业单位包括医院、学校、科研机构在内的行政级别;教育改革,要保证教育公平公正,改革基础教育,减少考试科目;社会保障方面,提出养老制度要“并轨”,等等。可见,全面深化改革很大的一个着眼点,就是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在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身上。

3、用法律织密制度笼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中国的现有体制有很多优势,比如,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是中国现行体制最大的软肋,就是约束公权力的制度相对薄弱。鉴于此,《决定》加大对公权力的制度监督力度,如对纪检监察体制进行大幅调整,同级党委无权任命同级纪委主要领导人,巡视制度广覆盖,试图用法律构建制度笼子管人管权管事。与此同时,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有监督权,通过构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保障权力行使的公开透明,从而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

4、加大党政自身改革力度,提高公信力。转变作风、降低三公消费、反对四风、公开透明等都是这一次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中央的八项规定出台后,产生了广泛影响,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八项规定、反四风、严格用车、严控办公面积。这些对重建中国的官场、规范公务人员的从政行为将产生深远影响,正在从根本上遏制官场长期形成的种种顽疾。

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大多数人富起来,解决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相应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要由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优先,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进一步说,要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既要公平又不能影响效率。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已经进行40年改革的延续,又有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更为全面深刻的内容。这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强大动力。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

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的基本观点。其中的“本质要求”,应该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机统一整体来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高标准管党治党的实践举措,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这深刻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充分表明我们党把“四个全面”作为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有序展开。因此,我们要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构成中,着力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展开,找准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着力点,在贯彻落实上凝神聚焦发力,精心谱写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新篇章。

2、全面依法治国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制度基础。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社会文明发展的制度成果,深刻体现了人类文明社会法律制度成长与变迁的基本目标,反映了社会主体从事法治改革的价值理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夯实制度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新时代任务面前,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着全新的形势和全新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法律的作用愈益明显,而且意味着法律的职能更加全面,法律的制度和机制更加健全。小康社会应当是一个法治社会,必须构筑在坚实的法治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3、全面依法治国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与变革的历史性过程之中,一个利益多元、充满活力的社会正在形成。应当看到,在这个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关系格局重新调整,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因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功能,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实施营造公正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加以把握,并且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当代中国社会在深刻的转型变革进程中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平稳健康有序,进而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中国长治久安的需要。中国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稳定”是中国所有工作的前提。如何才能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呢?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要强化法治意识” 。没有法治,社会就会因缺少规则而处于无序状态;没有法治,国家就会因缺少事先而稳定的规则,使人们无法预期自己的未来;没有法治,公权力就得不到制约、公民权利就得不到保护,人民没有安全感;没有法治,“公平正义”价值无以彰显,社会会充塞怨气……总之,没有法治,中国就不会有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我们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军队要坚持依法治军,全民要共建法治社会;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使命承载

十九大报告概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基本内容,最后一个 “明确”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重要结论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是选择、组织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性因素,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立论依据。只有确立中国共产党合法的领导地位,才能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自信心和政治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创新性地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指导方针。全面从严治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有着明确、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特征,形成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任务、目标和对策与措施,标志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当今时代和人民发出的热切呼唤,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习近平曾多次指出:“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他还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当前,我们党确实面临着严峻复杂的考验,党的建设需要解决诸多的难题,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中的坚强使命。

从党的思想建设来看,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人生价值,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赖以依托的精神家园。当前,我们党大多数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照跟过日子;有的信仰西方宗教,成为西方宗教的虔诚信徒,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等等。这些党内的情况说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了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造成的。全面从严治党,迫切要求我们全面从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从党的组织建设来看,严明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团结的领导班子,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是共产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根本条件。全面从严治党,迫切要求我们全面从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从党的作风建设来看,严谨的学风、坚定的思想作风、科学的工作作风、正确的领导作风、俭朴的生活作风,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的广大党员和干部,都能保持并发扬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但同时也要看到,党的作风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中央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的,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党内的情况说明,如若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党将失去人民的信任。全面从严治党,迫切要求我们全面从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从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来看,天下为公的情怀,平等正义的理念,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这是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保持党的健康肌体,坚决清除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永葆共产党人清廉的政治本色,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依然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惩治腐败,重拳出击,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斗争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反腐败斗争远未结束。惩治腐败要标本兼治,在治标方面,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还需要一定时日;同时,还要以治本为主,从主要治标转向主要治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完成治本的任务也更为艰难。这些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全面从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从党的制度建设来看,各级党组织的构成与运行,党员、干部的工作与生活,都需要党规党纪的严格规范,这是共产党能够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可靠依据。在制度的执行遵守和监督方面,我们党的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组织制度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同时也要看到,仍有相当一些干部无视党的制度规定,屡屡发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党内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把党组织变成个人和小集团的私人工具,打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党内有党”。这些情况说明,全面从严治党迫切要求我们全面从严加强制度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不但具有紧迫性,更具有必要性。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论是我们曾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紧要关头,曾经历“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时期,还是现在进入“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峥嵘岁月,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全面从严治党是全局性的工作,必须抓细、抓长、抓常。从严治党升级为“全面”,就在于突出其全周期性,做到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这个周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阶段,全面从严治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从严治党每一阶段、每一时期的举措,都应该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真正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常拧发条、拧紧发条,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从短周期转变为长周期、全周期,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新常态,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作者:黄正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2、《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317日。

3、《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1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5页、人民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第71页,人民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109日。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7页。

 


版权所有 南通市信息中心 2003-2007? 苏ICP备110268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