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园地 > 思想理论

接轨上海专家谈(五):新理念 新思维 新境界

发布时间: 2017-04-07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杨  伟

 

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第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李强书记在南通代表团两提“接轨上海”,要求努力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新时期南通如何接轨上海?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值得探讨。

树立“服务接轨上海”的新理念

上海是我国沿海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首位城市。上世纪九十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致力于“四个中心”建设,“龙头”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随着新一轮长江经济带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一带一路”等诸多国家战略部署实施,上海“龙头”城市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新近出台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上海将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上海与周边城市在行政级别和产业能级等方面的落差,一直被后者视为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从而产生与前者“接轨”的强烈愿望。2003年,南通发挥与上海“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的区位优势,提出“接轨上海”发展战略。新的时期,南通应立足传统,牢固树立“服务接轨上海”的新理念。在主动接轨上海、发展自身的同时,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禀赋等优势,在城市和产业的职能分工、空间协调等方面服务上海,开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共进,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拓展“全面接轨上海”的新思维

一体化接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周边地区积极接轨上海、同城化发展,取得接轨成效的同时,也出现建设用地无序蔓延、产业恶性竞争、城市空间结构凌乱、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改变以往周边城市的“单一接轨”“单向接轨”,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在“一体化”基础上实现“无缝对接”。南通新一轮接轨上海,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身上海都市圈建设恰逢其时。

统筹接轨。第一,统筹好接轨上海与接轨国际、融入苏南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方城市参与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市场的多层次、宽领域分工和协作日益广泛。南通地处我国沿海、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独特区位,决定其参与地域分工的多重战略取向。在承接产业转移、技术扩散、资金信息交流等重点领域,应统筹兼顾,安排好接轨上海与面向国内外市场,尤其是融入苏南的关系,在重点产业培育、项目引进、园区载体建设上统筹好产业关联和数量比例。第二,统筹好同城化与特色发展的关系。接轨上海、借力上海,毕竟是地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驱动。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持续加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应成为南通接轨上海的重要考量。作为经济基础较好、门类较为齐全、总量较为可观的地级市,南通在接轨上海尤其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城化发展的同时,需注重特色发展、差异发展,避免在区域均质化、同构化发展中迷失方向。第三,统筹好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好接轨主体的作用,处理好市场、政府、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地位、企业的主体作用及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服务功能。合理定位政府的作用,制定合作规划、推进制度创新、协调利益关系、共享信息资源和营造发展环境。构筑良好的体制平台和社会环境,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完善多方合作机制。

规划接轨。进一步明确当前相关国家战略中沪、通及周边城市的发展定位,在规划上接轨上海。根据最近上海提出的“1+6”协同发展都市圈规划,指导南通Ⅱ型大城市建设,突出同城效应,加快推进沪苏通跨江融合发展。编制南通接轨上海专项规划,对南通接轨上海的总体战略、方向、重点、机制和实施进行系统部署。做好软件和硬件接轨、市区和县市接轨、近期和中长期接轨相协调。

迈向“跨越接轨上海”的新境界

以交通转型升级为契机,激发接轨上海的潜能优势。受长江天堑阻隔,交通不畅一直是南通接轨上海的“痛点”。近年,随着苏通、崇启大桥建成通车,以及沪通大桥、北沿江高铁等重大过江通道规划建设,南通正在成为沿江、沿海通道的交点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日渐形成。南通拥有优良的江海港航资源和丰富的沿海滩涂资源,经济、人口体量大,产业基础良好,与上海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应以当前交通转型升级为契机,释放接轨上海的巨大潜能,更高起点、更深层次接轨和服务上海,承接其传统支柱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外溢,建设上海“1+6”协同发展都市圈,全力打造“临沪核心区”。

以建设Ⅱ型大城市为抓手,建设建成上海“北大门”。以交通转型为“撬点”,着力推进南通产业和城市转型。按照“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新的城市定位,从规模、功能和内涵三方面推进Ⅱ型大城市建设。以创新和服务功能提升为重点,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服务接轨,融合发展,建设好上海“北大门”,建成上海辐射带动苏中、苏北和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新的门户和战略高地,谱写好上海都市圈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副教授、博士)


版权所有 南通市信息中心 2003-2007© 苏ICP备05003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