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轨上海专家谈(四):跨江融合接轨上海 在理论与实践上需厘清的若干问题
季建林
省委书记李强在省党代会人代会上都要求南通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努力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在苏中和江北地区发展中发挥好“领头雁”作用。现接轨上海已成为南通中心发展战略, 但怎样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在理论与实践上有若干问题需厘清。
1. 为什么要接轨上海?
讲接轨上海, 不讲为什么?或只从南通发展的角度去讲是不正确不科学的。讲接轨上海, 首要的是要认识和研究上海的地位及上海的发展战略。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将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的中心是国家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发展格局下对上海提出的战略要求,其实质就是通过建设“四个中心”,增强中国对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与控制力,增加我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上海在未来10-30年内将建设全球城市,为上海周边城市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是接轨上海的前提。
2. 近百年来南通人以极大的智慧与远见在接轨上海。这与今天的接轨上海战略是何关系?
从19世纪中后期,上海发展成中国的经济中心后, 南通人便将上海作为发家致富的跳板和目的地。张謇在南通办实业兴教育时就充分利用上海的经济、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优势, 形成了“前店”(上海)“ 后厂”(南通) 的事业格局。改革开放后, 南通不断密切与上海的经济联系, 从“百万雄鸡下江南”, 到十万建筑铁军在上海承建工程, 还有上海的“ 星期六工程师” 的到来促进南通乡镇企业大发展,数千名上海藉专业技术人员从外地到南通落户, 助推南通电子、纺织业和教育大发展……南通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明星工业城市, 是与上海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分不开的。进入21世纪后, 南通提出接轨上海、服务上海的“小金三角战略”, 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大发展。这些与今天的接轨上海战略是何关系呢?
一是为今天的接轨上海战略打下基础积累了经验和增强了自信; 二是过去的接轨上海活动或是自发的或自觉的, 但都没能成为中心战略。即使2003年南通提出的接轨上海战略, 由于为了避开行政壁垒而带有些“偷偷摸摸” 的味道, 这与今天的接轨上海已成为省委省政府对南通的要求, 成为南通的中心战略, 大张旗鼓地干, 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 “ 接轨上海”就是南通与上海的合作关系?
如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第一个问题讲到, 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国际大都市, 给周边城市都带来了机遇, 浙江江苏乃至安徽的许多城市都以“ 接轨上海”为自己的发展战略, 这就产生两种可能, 一是上海要素溢出会在诸多城市之间作比较选择; 二是众多城市之间会产生激烈竞争。因此, 南通要冷静分析自己的优劣势, 不仅要研究上海, 还要研究上海周边城市“ 接轨上海”的战略,要在与其他城市的竞争取得优势。因此,南通“ 接轨上海”的战略制定与实施, 不仅要把上海研究好, 还要对上海周边城市“ 接轨上海”的战略研究好, 使自己的战略有强烈的竞争性。
4. 建设上海“北大门”与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是何关系?
“加快现代化步伐,奋力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为最终形成沪甬通一体两翼、沪苏通‘小金三角’和‘北上海’的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南通进入21世纪时提出的发展思路与战略。由此而见, 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目标就是为了将南通建成“北上海 ”。现在, 将建成“北上海 ”的目标拓展成建设上海“北大门”, 目标的高度提升了,但是其支撑点没有变, 这就是首先要建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而南通要成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 则应坚定不移地发展制造业, 特别是先进制造业。
5. 在“ 接轨上海”中要把南通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创新之都。这个“ 都” 的内涵是什么?
接轨上海, 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创新, 因此, 把南通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创新之都, 这是正确决策。但对创新之都的这个“ 都” 内涵要科学界定。不能将其夸大为成中国之“都”、江苏“ 都”, 南通没有这个能力。将其定位为南通各县(市) 、区之“ 都”, 则毫无意义, 因为现在南通中心城区的创新能力大大高于各县(市) 、区之和。将其定位为苏北之“ 都”, 才是正确的。即使这样, 也是要化巨大气力的。这是因为南通创新能力要成为苏北之“ 都”,它的产业、金融、科技、现代服务业、物流、人才聚集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聚集水平, 目前在成苏北八市中还不具有显著优势。
6.“接轨上海”战略实施中的风险防范
“ 接轨上海”,是南通新发展的历史机遇, 必须抓好抓实, 做好风险防范其中重要工作。这些风险主要有:(1) 中低端产业转移造成的产能过剩;(2) 各县(市)、区同质化竞爭造成的重复建设与投资;(3) 行政推动, 大哄大嗡,违背经济规律, 数据造假,高成本低产出;(4) 环境污染。
以上对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在理论与实践上需厘清的若干问题作了分析及提示, 没有展开阐发,还有问题没一一列出, 愿听仁者智者高见, 大家共同努力, 使接轨上海战略增强科学性。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