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园地 > 思想理论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政治文化

发布时间: 2017-04-13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黄正平

 

一、从文化到政治文化

    1、文化。“文化”一词,作为人类思维的结晶,有着复杂多变的历史渊源和演变。 “文”意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后演变为文字、文章、典籍等义,进而引申出人文、修养之义。“化”的原意为化易、变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引申出文明、教化之义,有教行迁善的潜在含义。①“文”与“化”并连使用,早期见于《易经》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句子,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以“人文”即人伦仪则、道德秩序去规范和化易人民,摆脱野蛮和武力,使之开化和文明化。

    西方人对“文化”一词的论述也有很多歧义并且总体来说更为宽泛。英语中的culture,原意是耕种、居住之义。1690年菲雷蒂埃将文化定义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此时西方人所理解的“文化”主要是被用来隐喻人类特有的某种才能和力量,是表示人类某种活动方式的一个用语。而“文化”具有现代意义,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

    文化是人类主体在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是人们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社会及人本身的持续过程中而形成的内嵌于一定社会的观念体系、制度体系与生活方式及人们的行为方式中的相对稳定的精神成果。

2、政治文化。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普遍流行的一整套政治态度、信仰、情感等基本取向”。②国内有为数不少的学者也持这种观点。比如,徐大同先生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基本倾向或心理方面,它包括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普遍奉行的一整套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等基本取向。”“它是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是深藏于政治显秩序下的隐秩序。政治行为是它的外部表现,政治制度是它的凝固形态,政治学说是它的理性升华。” ③

政治文化属于制度文化的范畴,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与政治现实交互作用的精神产物,并将随着其社会制度的变迁和人类政治文明以及执政党政治制度的发展而演变。

二、政治文化是建党九十五周年以来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基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建党九十五周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与无产阶级政治文化的形成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实际情况相一致。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传统政治文化,对其进行合理扬弃。从我们所处的时代要求出发,积极吸收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坚决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等不合理、腐朽成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 ④

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几十年的政治文化变革,逐步形成了以“崇尚集体主义、大众民主、民主集中制和革命的价值” ⑤为主要内容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在不同层面上改变了旧的政治文化的面貌,增强了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认同感,提高了人民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实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第一次转型,为建立更加民主的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此期间逐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政治文化,开启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第二次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开始建立。

这一时期,形成了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理论,在公民政治文化层面,表现为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尤其是公民政治利益表达意识的增强与政治参与行为的有序发展,促使了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迁。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完成了向执政党的转变。实现转变的标志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把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建立在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考察上,即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确立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发展框架,指导并保证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在本体论层面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实践特性,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深刻地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的成果由谁享有”等问题,体现了社会政治发展的合目的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开创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深入转型。

(三)“全面从严治党” 是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不断扎紧制度笼子,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许多新气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文化优势得到深入发展。

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党的建设重要任务来抓,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为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保证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完成中心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规定》为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基本遵循。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贯彻党章和党规、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强党兴党,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文化强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系统的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新形势下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

“政党领导是现代国家政治活动的基本特征,在现代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政党是最活跃、最有影响的政治主体”。⑥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必然要对社会各个领域实行领导,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必须接受它的领导。

回顾中国共产党95年来的光辉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功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根本在于我们党始终重视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推动自己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引领着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科学地解决时代的挑战和问题,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从而成为中国的主导政治文化,发挥着对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领导作用。

就新形势而言,党的建设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与国家面临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相对应。在国内外形势巨大而深刻的变动中,我国处于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交织的复杂局面,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又带来另一些问题,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使问题和矛盾叠加碰撞,错综复杂。

党的建设形势总体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主流始终是好的,党的党内政治生活执行也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失去信心;一些党组织纪律涣散,政治功能弱化、服务功能不强;一些党员干部作风问题比较突出,为政不廉、为政不实、为官乱为现象依然存在,政治生态受到污染;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些问题给执政党提出了塑造整合政治文化的要求,也给执政党提出了这一现实的课题。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这一重要思想,抓住了党内政治生活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新形势下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完善执政党政治文化的重要理论创新。

四、维护中央权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

维护中央权威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始终强调集中统一、纪律和“权威”的重要性。

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更是执政党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维护中央权威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穷凶极恶的敌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铁的纪律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样要靠铁的纪律保证。”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大、最根本的“铁的纪律”,是党凝聚队伍、克敌制胜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维护中央权威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真正落到实处,要求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更加牢固地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更加自觉地维护中央权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保持党的团结统一。”

维护中央权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深刻论述,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维护中央权威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增强“四个意识”上带好头作表率,体现在思想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高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度,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天,增强核心意识,最重要的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参考文献:

徐宗华:《文化本质的再讨论》,《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4)

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第15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序言,大连出版社,1998。

《毛泽东文选》第三卷,第192页,人民出版社,1996。

关海庭:《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第23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王沪宁:《比较政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117页。

 


版权所有 南通市信息中心 2003-2007© 苏ICP备05003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