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之旅

狼山铭

发布时间: 2014-09-26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那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陋室铭》中的第一句就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话,对于狼山来说,是十分恰当的。

  狼山,实在是不大,它不过一百多米高,这样的一座小山,如果是在多山的地方,那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山,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岗罢了;然而,在南通,这狼山却是如此大名鼎鼎,遐迩皆知。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以前,我对此一直困惑不解。直至最近到过狼山之后,才恍然有所领悟。

  原来,这狼山,又名紫琅山,它虽然只有一百多米高,但是因为它座落在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江海平原之上,耸立在平展展一望无垠的滚滚长江之滨,所以就显得特别突兀高大,尤其是这山势陡峭,拔地而起,临江高耸,直插蓝天,所以就更加显得雄伟峻峭,气势非凡。

  可这还只是从远处望去,如果你到了山上,特别是当你站在山巅之上,纵目四眺时,那气势就更加非凡了。这时,你会仿佛觉得,你不是站在一座百多米的小山上,而是置身于九霄云外,俯视万里。苍茫天际的江海平原,从你的脚下,一直伸展到无边的远方,一泻万里的滚滚长江,象一条闪光的缎带,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奔腾入海;那海,那长江入口处的大海,更是水天相连,烟波苍茫,气吞三吴,势括八荒,好一派江天寥廓、沧海浩瀚的壮丽景象。怪不得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来到此地,要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

  遨游半是江湖里

  始觉今朝眼界开

  而萃景楼前那两根石柱上的楹联,更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这壮丽的情景: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真的呢,站在这狼山之上,仰观天宇之大,俯视江海之壮观,人的胸怀,顿觉无限宽广,兴奋异常,真的禁不住要仰天长啸,引吭高歌呢。

  这样的去处,怎么不令人神往?这样的山,又怎能不名闻遐迩呢?

  然而,狼山之所以有名,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形胜,而更重要的还是由于它的仙迹。“有仙则名”嘛!

  这仙,不是别的,而是那铭刻和埋葬在这山上的那些中华民族历史上名声显赫的杰出人物。

  谁呢?

  首先要说的是那大名鼎鼎的骆宾王。

  他的墓,就葬在狼山脚下。

  这位唐初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公元六八五年,随扬州刺史徐敬业在广陵起兵,反对武则天,曾经写过一篇气壮山河的《讨武曌檄》。

  徐敬业失败后,骆宾王逃亡吴越,下落不明。前些年,有一次我在杭州的灵隐寺游览,听到一位老者告诉我说,骆宾王曾经埋名隐姓,在灵隐寺里当过和尚。韬光寺内,还有他亲手题写的对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而他的墓葬发现在南通,则是明朝正统九年。先是一位农民在南通城东北的黄泥口掘出了他的墓碑,后来到清乾隆年间,闽人刘南庐把它移葬在狼山南麓。

  据说,唐代的时候,这南通一带,还是边陲海角的荒僻之地,也是一个扬帆出海的好地方。骆宾王亡命于此,大概就是因为此地既利于隐蔽,又可于危急时出海远航吧。

  这骆宾王墓,建造得倒也平常,但是那墓两旁的石柱上,后人为他题刻的一幅楹联,却甚是确切:

  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

  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

  是嘛,这墓虽是如此简陋,只不过是一抔黄土,数点苍苔,但是,他那大气磅礴、震惊海内的檄文,却千秋万代,永放光辉。

  如今,那些游览狼山的人们,当他们来到这骆宾王墓前时,怎能不满怀敬佩之情,吟诵起他那脍炙人口的檄文中一些激动人心的佳句:

  ……南连北越,北尽山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他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还有,那: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何等雄壮的气魄,何等光辉的文采!

  我真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能有如此光辉星斗的名篇佳作而骄傲和自豪。

  试问:这样的文章,能够千秋万代,青史永传;而埋葬着这文章的作者骆宾王的狼山,又怎能不四海扬名,八方神驰呢?

  然而,使狼山驰名的,又岂止是骆宾王墓,而法乳堂内的十八高僧巨幅瓷砖画像,同样令人景仰。

  听说,这法乳堂,原来是大雄宝殿,供奉的是大圣菩萨。十年浩劫中,殿堂遭到了破坏,一九八二年重修。原想塑造十八罗汉,后来有人建议说,中国历代都有一些高僧,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何不选出十八位高僧,画于壁间。于是,中国佛教协会就从九十几位著名高僧中,选了十八位。由南通籍的著名画家范曾,画成了高达两米多的巨幅画像烧在白瓷砖上,立于大殿的两壁。这十八位高僧,从汉朝汉文帝时的安世高一直到现代——一九四二年逝世的弘一法师。其中,有五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鉴真和尚;有万里孤征,屡历艰危,远去中印度,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经历百余国,带回了梵文经典六百多部,并进行了大量的翻译的著名的佛教大译师玄奘;有写过不少爱国诗篇、号称“八指头陀”的著名爱国诗僧敬安;有学识渊博、著作丰富、为研究中国佛教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的道宣;有游历三十余国写出《佛国记》,研究古代斯里兰卡等国历史和中外交通的东晋高僧法显;有通晓天文,在观测恒星位置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写出《大日经疏》的唐代高僧一行;有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通音律,为中国现代文学、美术、音乐的教育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弘一法师。……所有这一些,都对我国文化事业有着重要建树。如今,他们的壁画像陈列在法乳堂内,不止是引起人们的崇敬,而且给予人们极大的艺术欣赏。因为这画像,画得实在是太好了,听说范曾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才画成的。他使用了中国画传统的线描手法,工笔与写意结合,笔力雄健古朴,线条明朗遒劲,既有金石之气,又有云蒸泼墨。人物表情丰富,神态万千,气韵飞扬,栩栩如生,的确是十分可贵的艺术作品。

      记得一九八三年五月,丁玲、陈明、文怀沙等同志应邀赴南通参加法乳堂十八高僧壁画落成开幕典礼后来到上海,曾经对我大为称赞这壁画。如今,亲自目睹,果然是名不虚传。我想,也许若干年后,这画像就会和那敦煌壁画,龙门石刻,同样成为举世瞩目的艺术珍品。

  如果说这些古代的高僧名士、文物墓葬,能使紫琅生色的话,那么,近代的革命先驱,进步的教育家、实业家就更令狼山扬名了。

  到过狼山的人,谁能不为白雅雨烈士的壮烈事迹所感动,又谁能不对张謇的开创精神深深敬佩呢?

  白雅雨烈士是南通人,著名学者,中国地学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的老师。辛亥革命时,他领导了滦州起义,曾任北方革命军参谋长。一九一二年起义失败被俘,慷慨就义。他临刑时昂首怒目,拒不下跪,敌人残暴地砍断了他的双腿,壮烈牺牲,时年四十四岁。他的遗体,就埋葬在狼山大观台下,那儿高高地竖立着“白雅雨烈士之墓”的墓碑,他在狱中写下的一首绝命诗,则刻在这墓碑前面的白石之上: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

  有谁读了这正气浩然的绝命诗,能不心潮澎湃,感动万分呢!

  我就亲眼看到: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拥挤在白雅雨烈士的墓前,在抄写这首绝命诗。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而今天我还把它全文抄录在这篇文章里面,为的是让更多的人学习我们革命先驱的崇高品质,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狼山。

  狼山脚下不远处,有一处林森葱茏、秀丽雅静的园林,名叫啬园。这是张謇的住处,也是他的葬身之地。到过狼山的人,总少不了要来欣赏这儿优美的风光,凭吊张謇的坟墓。

  张謇的鼎鼎大名,总是和南通狼山联系在一起的。提起张謇,谁不知道他是现代中国名闻遐迩的实业家、教育家!他曾任孙中山先生的实业部长。他满怀救国救民的热血心肠,以他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致力于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以及中国的民族工业。

  人们告诉我,张謇本来是一个穷儒,出身于农民家庭,由于他属于冷籍,因此他不得不借别人冒籍入考。他很早就怀有忧国忧民之心,救国救民之志。不惜冒籍布衣进考,也是为了改变中国的贫弱面貌。但是,黑暗腐败的官场,却使他大为失望。他曾因反对李鸿章的卖国而上书弹劾,也曾因不满袁世凯的称帝而愤然离去。他既绝望于官府,则转寄希望于乡里。于是他决心回到南通,想依靠乡亲们,先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使它富裕起来,然后再进而使全省全国都富强起来。他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首先在南通创办了师范学校,培育教师人材,这是中国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又创办了伶工学校,聘请了欧阳予倩当校长,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艺术学校。他还创办了刺绣学校、警察学校、测量学校等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淮安师范、金陵中学等也都是在他的襄助支持之下办起来的。办教育,必须有钱,因此,他首先办起了工厂,并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的名言。他办了大生纱厂、铁冶厂、油脂厂、面粉厂、发电厂等一、二十个工厂,形成了大生系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民族的工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謇不止是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实业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为国为民热血心肠的爱国之士。他一心一意想着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面貌,为此,他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他曾表示过:即使家破财尽,学校也万万不能停办。

  据说,最后他办的实业是失败了。这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他的战线太长,办校过多,用钱过多,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的大量侵入,挤垮了民族工业。但是尽管如此,他却仍然不失为一个失败的英雄。毛主席曾经说过:说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三个人不能忘记。其中之一就是张謇。

  直到他的事业失败以后,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还千方百计地办学校,办残废院、老人院、盲人院、育婴堂等慈善事业。没有钱,他就亲自上街卖字筹集资金。

  人们是多情的。对于那些为他们做过好事的人,他们会永远铭记在心。一九二六年张謇去世后,人们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他安葬在狼山脚下的啬园之内,并在他的墓前树立起一座铜像,可是,在那“史无前例”、“打倒一切”的疯狂年代,这张謇墓竟被掘开,铜像也被砸毁。

  现在,张謇墓又被重新修好,铜像也已在佛山重新铸成,不久即可运来南通安放在啬园,供人瞻仰了。

  被颠倒的历史,又重新恢复了它原来的面目。不管是张謇也好,白雅雨也好,骆宾王也好,十八高僧也好,这一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曾经有过杰出贡献的人,不管是他们的墓葬怎样简陋,也不管是历史风云怎样变幻,他们的名字,是永远也不会从们的心过分中抹掉的。他们过去曾为紫琅生色,今后仍将为狼山增辉。

  然而,更值得我们提起的是今天。

  是的,今天,这使得狼山生辉扬名的,不止是那些早已长眠在这紫琅山上的“仙人”们,而更重要的却是那些活跃在南通这片土地上的新一代的“仙人”们。

  这“仙人”,不是别的,就是那些富有开拓精神的改革家,实干家,胸怀大志的闯将,八十年代的风流人物。

  这些仙人们,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十八个、二十个,而是成千上万个。他们的功绩,不止是写出一篇两篇文章,创办一个两个工厂,而是在整个江海平原这片沃土上,开一代改革之先风,画出千载辉煌之画图。尤其是在国务院决定将南通划为沿海十四个经济开放城市之一以后,他们更是大显身手,大展宏图,做出了并正将做出许许多多振奋人心的壮举。

  他们有胆识,有魄力,能够想前人之所未想,开前人之所未干的事。比如说,此次我和全国几十位作家应邀前来南通参加春江笔会,就是南通市十家公司的企业家们出面举办的。这,就是一个创举。从前,谁听到过公司办笔会,谁看过企业家们和文学家们携手共事?

  几天来,我和这些企业家们一起开会座谈,参观访问。我高兴地发现,他们都是一些平常的人,却又有着不平常的胸怀、眼力和气魄。他们当中有的是已经离休了的企业干部,而更多的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在为南通的改革和建设而日夜操劳,勤奋不止。

  从他们那里,我高兴地听到:以轻纺为主体的传统工业的南通,今后将要逐步地向以电子工业为导航的新兴工业迈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要逐步地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预计,到一九九O年,南通市区新兴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由现在的百分之五点六上升到百分之二十以上。而狼山脚下的南通港,在一九九O年以前,将有十万吨级海轮泊位,十四个长江中转泊位和一个江心过驳储运基地相继建成。

  城市面貌也将要发生巨大变化。现在,江海经济发展公司,已与港商签订了一项合同,准备合资开发青年路一条街。不久以后,这条临江大路上,将要出现一幢幢设备豪华的高级宾馆、酒楼,文化娱乐设施以及现代化的舒适漂亮的住宅。

  到那时,狼山又将是个什么样子,那是不难想象的。

  昨天,我和这企业家们一起参观了港口码头,浏览了啬园,登上了狼山。我们站在萃景楼前,支云塔下,临风纵目,凭栏远眺。仰望云天万里,苍茫无垠;俯视大江东去,沧海横流。我的胸怀感到无此的宽广敞亮,兴奋舒畅,并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南通和狼山的现在和未来,想到了眼前的这一些建设新生活的人们,也想到了骆宾王、十八高僧、白雅雨和张謇。我想,如果说,过去狼山是因为有这些过去的“仙人”们而生色扬名的话,那么,现在一定会由于更多的新时代的“仙人”们的涌现和成+就,而更加生色增辉,名扬千里!

  想到这里,我不由又想起了骆宾王的檄文中的最后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我要响亮地回答:请看今日之域中,定是改革者的天下!

  如此说来,百米狼山,何小之有?

  万代伟业,岂不壮哉!

版权所有 南通市信息中心 2003-2007© 苏ICP备05003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