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探讨大医精神 分享阅读体验
——马伯庸作客南通韬奋大讲坛

发布时间: 2023-06-29

6月27日上午,“书香南通形象大使”,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著名作家马伯庸应邀参加第二十期韬奋大讲坛,在市图书馆报告厅以“医术之外——闲谈中国近代医事”为主题,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畅谈中国近代医学往事,探讨何为大医精神,为300多名现场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去年,马伯庸的又一长篇小说力作——《大医》面世。马伯庸介绍,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从中国第一代人道主义救援医生的角度,回望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书写出中国人民波澜壮阔而又震撼人心的抗争史。作为非医学专业出身的他,在写作这本书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感受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生活、表达的;另外一方面要和医生交流,掌握他们的语境和讲话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医学。”“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我看到一些历史中的小人物曾付出的努力,如果这些故事一直被淹没,那就太可惜了。”马伯庸表示,过去3年,医护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希望读者能在书中了解到当时这些人的生平后,对现在的医护人员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共鸣。

关于阅读方法,马伯庸说,自己一直在用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我们在读书之前先想好一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读,在书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这样读书就不一定要把这本书读完,只要找到你想要知道的答案就可以了,然后回过头重新再读。“当你每次读书都带着一个问题,反复去读,很快三四遍,你会把这本书读透,把里面的知识有效吸收起来。”

“深度阅读当然比碎片化阅读更好,但是否有必要,我觉得是可以商榷的。”马伯庸坦言,人们所得到的碎片化知识要随着生活经验的总结、年龄的增长,才能够把这些凝聚成一个体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还不需要去考虑自己是深度用户还是碎片化用户,只要你拿起书来看,保证一个持续的知识输入状态就可以了,不用太执着。”在繁忙的工作中,马伯庸一直没有停止阅读的习惯,经常拿手机看电子书,或者开车的时候听书,在家就会拿着书,见缝插针地去学习。

如何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城市?在马伯庸看来,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提供一个足够宽松、足够舒适、能让大家激起兴趣的环境。“这个环境一方面是硬件,比如图书馆、书店;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能有一种氛围,当大家都开始拿起书本,那么周围的人也会开始认真思考。”

马伯庸还特别为南通市民推荐了近期他读到的好书,一本书是《荣国府的经济账》,另一本是《翦商》。“第一本书很有意思,它不是讲红楼梦里的人情世故,而是讲算账,它带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感受到贾府的兴衰本质所在。第二本书则从最新的考古成果出发,推测商代的社会形态以及历史走向,展现出了一个我们所不熟知的中国上古史,非常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