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论增强“三个自信”与树立正确的“三观”

发布时间: 2014-10-17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要刻骨铭心。其中广大党员干部是体现“三个自信”的关键所在。要使得“三个自信”真正刻骨铭心,最为重要的途径也是要把 “三个自信”融入到党员干部的“三观”之中。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党员干部的“总开关”。“三个自信”对于党员干部的“三观”,正是一种及时而充分的精神“钙”源,每一名党员干部将“三个自信”融入到个人“三观”之中,解决好个人精神世界的自信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三个自信”就拥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根本认识。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本质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用唯物史观科学地认识中国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就是科学认识中国革命和发展道路选择问题。在当代中国,主要是要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即确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和社会主义发展观,从根本上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这是检验一名党员干部世界观的标尺,也是体现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具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标志。党员干部应当主动改造世界观,深刻理解“三个自信”背后的哲学原理和现实意义,使得个人的世界观与“三个自信”的要求相一致,并通过增强个人的“三个自信”,使得世界观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习总书记在访问欧洲的演讲中提到:“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段演讲就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用排除法的逻辑直接阐明了中国道路选择的唯一性和正确性,体现了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自信的精神气质,有力反驳了对中国道路选择、理论体系和制度建设方面的不利言论和负面思潮。习总书记又讲,“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习总书记这三个“无比”,也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点出了中华民族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竞争优势和始终充满自信的力量源泉,因此,他说:“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作为党员干部,更加应该具备这个自信。反过来讲,掌握了唯物史观,能够用正确的世界观来客观的分析中国选择的道路和中国实实在在的优势和潜力,党员干部也就能够自然而然的拥有“三个自信”,增强“三个自信”,自觉的在“三个自信”鼓舞下工作,自觉的为“三个自信”工作服务。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个自信”就拥有深厚的植根土壤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它决定着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战士,应该具有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共产主义人生观是人类最进步最科学的人生观,与其他任何阶级政党成员的人生观有本质的区别。共产党员人生观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员人生观主要表现为如何看待人生的价值,怎样处理和解决公与私、荣与辱以及金钱、权力、地位等问题。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每个人做出抉择。拥有“三个自信”的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不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怀敬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心存敬畏,在人生观上也必然会践行好群众路线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廉洁奉公的好党员、好干部。

  习总书记访问欧洲期间回答记者问时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体现了他十分强烈的群众观点。党员干部就是要不妄谈成就,不好大喜功,而是心中时刻装着13亿人这个基本数字,站在13亿人的立场上去看待成就、看待问题,坚持为广大群众谋取利益,始终坚持大公无私、勇于奉献。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员干部正确的人生观还要体现出不能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害怕失败,要有强烈的勇于担当和改革创新精神,也就是要努力将“三个自信”的内容集中到建立起锐意改革创新的自信上来,相信党和政府能够带领大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和更大的自信,这是时代赋予党员干部人生观的新内涵。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之后,改革成为社会主基调。国家层面敢于正视和改正自身不足,敢于拿自身开刀,这本身也体现了国家层面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这种自信面前,党员干部应该放开人生观中负面因素的影响,以积极的心态、更高的目标、更足的干劲来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党员干部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会主动担当起人民重托和时代重任,就会创造出更多的令人骄傲的工作成果,从而更加有助于“三个自信”内涵的丰富和成果的充实,也就为“三个自信”不断发展提供了饱含养分的土壤。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个自信”就拥有不竭的向前动力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通过人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三个自信”融入到党员干部价值观中,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实现个人价值过程中始终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三个自信”主动转化成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向前动力,又以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来对“三个自信”增添新的内涵。

  党员干部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就能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就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三个自信”也就能表现的更为突出。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是不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不是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不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一种价值观的重要提法,他把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统一了起来,直接打破了固化的制度藩篱和思想约束,推动了改革开放大步向前,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形成了对选择改革开放道路的强大自信。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失去了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敬畏,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危害,破坏了党带领广大人民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形成的足以自信的建设成果,对“三个自信”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党员干部有必要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建立个人价值观,心中始终存有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对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敬意和对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遵守,价值观就不会偏离,奋斗目标就会更加清晰,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过程中就能形成更好的统一,“三个自信”也会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前进力。

  四、从检验检疫本职工作入手为“三个自信”增添底蕴

  具体到检验检疫工作,“三个自信”集中体现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建立中国特色质检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质检工作制度上,检验检疫系统要遵循质量发展的基本规律,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使得检验检疫工作不断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和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检验检疫的党员干部要努力将中国特色质检之路变成一条质量振兴、质量发展之路,从严监管、科学监管之路,促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之路,不断增强质检实力、提升质检地位之路。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讲话指出,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是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逐步探索走出来的,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制度设计和实践特色,是一条经过实践检验成功的正确道路。我们自信,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定会越走越宽。这也鼓舞着我们检验检疫人,以“三个自信”为基础不断充实完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三个自信”中汲取精神营养和敢于向前的巨大动力,体现出新时期检验检疫人的自信气质,同时又以优异的检验检疫工作业绩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南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书记、局长)

版权所有 南通市信息中心 2003-2007© 苏ICP备05003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