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县市区之窗

海安:聚焦农家书屋建设 打造幸福栖居的文化家园

发布时间: 2020-09-21

针对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出现的资源融合度不够、设施使用率不高、管理人员能力水平跟不上、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近年来,海安创新方式方法,着力变革形式载体、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农家书屋的吸引力,提高阅读活动普惠性,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群众幸福栖居的文化家园,助力乡村塑形铸魂的重要依托,逐步形成了农民群众乐意来、留得住、口碑好的生动局面。目前,海安市共建成农家书屋231家,总藏书约100万册,参与服务专兼职人员260人,办理市图书馆与农家书屋通借通还借书卡16万张。

 一、“活”用资源,焕发深度融合新生机

海安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统筹推进区域规划,创新书屋呈现方式,较好发挥科技领域、行业场所、城乡布局、文明实践中的有效元素,把农家书屋打造成便民惠民、凝聚人心、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一)整“活”一张网,打造“1+N”全域链。“1”即市总图书馆,“N”即全市231家农家书屋,建立“总分馆” 融合联动机制,实现图书资源共有、人员培训同步、管理考核同时的一张网管理全覆盖,进行每月相邻区镇滚动式图书漂流,每季度市图书馆新书派发,每季度图书管理人员总分馆轮值,实现总分馆深度融合,一盘棋推进。全力推行“超星电子图书馆”电子APP资源实时在线共享服务,实现图书选择“一点通”、各网点通借通还“一卡通”、群众满意度测评“一键通”,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奔波,充分提升图书流通率,切实满足群众在“家门口”多元化便捷式借阅的需求; 建立图书、场所使用率最大化目标考核体系,实现总分馆图书借阅率、场所使用率动态曲线分布日更新制度,均能在APP中清晰地看到所有书屋图书借阅、场所使用情况,数据统计结果与农家书屋星级考核挂钩,用数据激发动力,盘活资源,实现生长,使用率提高30%以上。

(二)激“活”一池水,打造“嵌入式”主平台。海安是全国首批50家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市之一,我们把农家书屋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嵌入式”融合推进,让农家书屋成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用鲜活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基层群众引流到农家书屋,形成接地气、集人气的乡村文化家园,增强互补优势,产生裂变效应。充分发挥农家书屋文化栖息地主平台作用,实现党员服务站、邻里服务站、居民学堂、乡贤议事会等8个乡村(社区)工作平台的“嵌入式”深度融合,探索“党员学习+”“健身基地+”“文化大户+”等与农家书屋融合新模式,组织开展各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断增强农家书屋的使用率、感染力和回头率,提升农家书屋的幸福指数,让农家书屋成为服务百姓、造福百姓看得见可感知的文化家园。

(三)融“活”一群人,打造“志愿+”服务圈。以231名农家书屋管理员、X名支流站点志愿者为圆心打造10分钟“志愿+”服务圈,做好图书借阅、好书推荐、环境营造等贴心服务,确保农家书屋规范有序运行;凝聚30×50名“百姓名嘴”、40多名国家省市阅读推广人以及广大文艺骨干、教师等文化志愿者合力,做好增值服务,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水平和运行质量;面对新冠疫情,实行线上线下“抗疫先锋”全天候服务,组织开展“以读攻毒”读书活动81场,用精细的文化服务汇聚力量、凝聚人心、提振信心;开展“最美阅读新农户”“新农村知识达人”“美丽乡村阅读推荐大咖”等评比评选活动,选树培植一批村组阅读先进户,发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示范性,引领其他基层群众融入到全民阅读、群体参与的文化潮流中来,全年共评选各类先进典型50多人。对上述四组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现场操作比赛,提升服务水平,产生一批人带动一群人辐射一大片的几何叠加效应。

二、“广”拓路径,提升高效使用新动能

海安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加油站”作用,持续丰富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和加强党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切实满足基层群众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增强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培植阅读兴趣,形成强大磁场。不断增强归属感,让文化氛围创设汇集厚重的凝聚力,使得每一块墙壁充满文化气息,室内陈设时尚优雅,兼备阅读、休闲功能的阅读空间,逐步成为基层群众心仪的“充电站”“休闲所”。不断提升新颖性,让配套设施衍生成靓丽的风景线,在汽车站、公园等场所设立古典的“图书漂流屋”12个,在银行、移动公司等行业站点设置卡通“图书角”26个,在城区街道设立“图书漂流站”6个,在10至15户居民之间建立中式“图书分流点”40个,“屋、角、站、点”相互勾连,相映成趣,让老百姓时时可读、处处可读,移步即景、触手即文,充分营造了全民阅读的强大磁场。不断调动积极性,让阅读释放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建立阅读时长积分制,实现每日阅读记录、十日阅读翻翻、百日阅读晋级的阅读积分增长机制,阅读积分与等价书券、文明家庭评选等挂钩,总投入阅读资金20余万元,变“要你读”为“我要读”,充分激发百姓内生动力,培植阅读兴趣,形成强大磁场。

(二)实现多点突破,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给农家书屋的发展壮大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哺育和支撑。助民增收促进产业振兴,每月25日制度化开展“书香惠农助振兴”农家书屋主题阅读活动,1000多场技术书籍阅读大比拼、致富经导读推介,不断凝聚群众“比读书”“读好书”读书致富的共识和热情;组织各类种植养殖技术培训500余次,邀请致富能手交流阅读致富心得1000人次,进行网络带货知识讲座300次,让农家书屋成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致富法宝。扶志扶智促进脱贫攻坚,开展脱贫“立志”“培智”活动200余场,组织50名贫困户走进书屋阅读逆境成才类读本,树立坚决脱贫的决心和信心,帮助30名贫困户掌握基本文化知识,进行各种技能、科技培训100多场,涵养贫困群体心智,助力脱贫攻坚造血工程。拓展形式丰富文化生活,组织开展阅读茶吧、乡村网红充电站、农余休闲会、戏曲下乡等活动2000场,创新文化形式,让群众爱听爱看,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农家书屋的幸福指数。

(三)抢占思想高地,建筑坚强堡垒。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关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基层群众思想意识状态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立足农家书屋,将党的先进理论、社会的文明新风播种下来势在必行。组织广大“百姓名嘴”依托农家书屋阵地,以“新思想、新乡村、新风貌”为主题,将党的思想理论翻译成群众听得懂、喜爱听的“方言土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落地生根,不断增强农家书屋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开展“红色大喇叭”宣讲300余场,牢牢把控舆论宣传的主动权、话语权,将人民群众紧紧吸引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上来。培植农村优秀文艺骨干500人,带领2万余名群众走进农家书屋,创编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巡演展示,引领万余名群众从酒桌牌桌走向书桌课桌,走上舞台前台,远离低俗庸俗媚俗,成为文明新风的践行者、引领者,全面抢占农村意识形态新高地,筑起农村思想文化工作的坚强堡垒。

三、“巧”创品牌,实现品质管理新跨越

海安立足地方特色,倾听乡土呼声,打造区域百姓喜闻乐见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项目品牌,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凝聚时代奋进的力量,让农家书屋充分释放活力、展现魅力。

(一)凸显主题,打造“一镇一品”品牌文化。各区镇街道以农家书屋为工作站,充分挖掘地方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传统习俗等,紧跟时代步伐,聆听百姓声音,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创新推出“板凳讲习所”“理论上渔船”“文艺快递送理论”“车篓上的农家书屋”等响当当的地方品牌15个,前期邀请专家进行品牌论证5场,常态化开展专业人员培训3次,定期组织活动观摩3场,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推介发声20次,形成一批批专业的品牌文化推广人400余人,一个个有影响力的国家级、五星级农家书屋7个,让农家书屋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精致化、品质化。南莫镇“板凳讲习所”得到央视、人民网、中央文明办的关注和肯定。

(二)优化举措,拓展“四点半课堂”品牌阵地。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拓展延伸功能,开设“四点半课堂”,由农家书屋管理员、志愿者开展课业辅导、成长烦恼解答、文明礼仪培养等活动,破解“四点半放学”难题,让其成为留守儿童的“托管站”,全年服务留守儿童2000余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500余场,对隔代教育、单亲教育等进行专题辅导;开展和谐邻里大讲堂260多次,营造睦邻友好、融洽互助的邻里生态等。通过农家书屋“四点半课堂”补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民生短板,形成辐射广、有亮点、叫得响的区域特色,让其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化解家庭矛盾的熔炉,畅通民生堵点的桥梁。

(三)精准发力,建构“好书导读”品牌项目。邀请40名“百姓名嘴”、教师、朗诵协会会员等志愿者,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文艺、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好书导读30次。邀请致富能手、脱贫人员开展农业知识、现代科技、致富窍门类的好书导读20次。邀请留守儿童开展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文明礼尚类的好书导读13次。目前,走进农家书屋开展导读17场,参与人数上万人;通过《海安日报》开设专栏、“海安电视台”设置专题、“海安发布”专题发布,全媒体已推出导读10场次,参与人数1000多人,点击量过万次。

“村村有书屋,户户飘书香。”海安市农家书屋建设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程度,为农业农村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幸福宜居提供了源头活水,为基层综合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

(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荣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