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通知公告

公示

发布时间: 2016-10-10

 

公  示

 

今年以来,全市集中开展了新一轮寻访“最美家庭”活动。经过层层推选,全市涌现了一大批各级“最美家庭”典型。经综合评审,市委宣传部、市妇联拟授予周远明等20户家庭2016年“江海最美家庭”荣誉称号。现对入选家庭名单和简要事迹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时间:10月9日至14日

联系电话:0513-85099342

 

附:2016年“江海最美家庭”名单及简要事迹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南通市妇女联合会

2016年10月9日

 

2016年“江海最美家庭”名单及简要事迹

(排名不分先后)

 

1.海安县周远明家庭。

25年前,丧偶且携带幼女的王佩凤与有着同样遭遇的周远明思虑再三走到了一起,从此他们共同用爱心和无私对待彼此以及彼此的家人,破解了再婚家庭的所有难题,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好爸好妈,成为久病老人们床前的孝(孙)女孝(孙)婿;他们用勤劳和坚韧渡过困境、增收致富,木雕、养蚕,不怕辛苦、彼此扶持,农活、家务,抢着分担、互相照顾。如今,上至94岁的奶奶,下至5岁的孙女,一家五代同堂,八口人孝顺和谐,其乐融融。

2.海安县李国强家庭。

今年39岁的李国强和他的家人用坚毅和阳光书写了一段传奇佳话:他天生无臂,可他在母亲的鼓励下用一双脚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养家糊口;妻子林明珠本是安徽人,从媒体上了解到他的事迹后,说服父母千里迢迢上门做了李家媳妇,成了他一辈子的臂膀。如今,他们的孩子已经17岁。17年来,林明珠像李国强的影子一般,为丈夫打下手,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李国强学会了电脑维修,开起了店铺,还注册了商贸公司,价格合理、服务热忱、精益求精让他赢得了市场认可。回眸人生路,他说“还真没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困难,过得蛮顺坦的”。谈到妻子,他说“她在我身边我就感动,没有最感动,只有更感动”。

3.如皋市陈书启家庭。

父亲在抗美援朝中不幸牺牲,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子成人,陈书启继承了勤劳朴实、替人着想、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家风。秉承孝道,他带领全家为母亲记载了十几年的健康档案,悉心照顾老母,在母亲的百岁生日宴上,他写下《慈母颂》,感动全家。五世同堂、子孙绕膝也让老人家心情舒畅、耳聪目明。 十年前,儿媳突发脑溢血,骤然天崩地裂,全家人举全力“抢险救灾”,让儿媳终能共享天伦。陈书启一家还是公认的助人为乐家庭,对于邻里的困难,他们总能伸出援助之手。十多年来陈书启还走家串户耐心细致地帮扶社区留守儿童,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周边可谓人人称道。

4.如皋市柳康金家庭。

柳康金一家是远近闻名的四代同堂大家庭。两个儿子柳永华、柳付春这对兄弟俩各自成家近28年仍未分家,一直和老人共同居住,吃在一起、用在一起,一起供孩子读书、侍奉老人。兄弟妯娌之间虽然经常有意见分歧,但大家有啥说啥,过了就不放在心上。俩妯娌日常一个做饭一个洗碗,一月一轮班;公公生病住院,俩妯娌轮流在医院陪护,从不埋怨;兄弟俩一起做山羊生意,凡事商量着办,虽时有不同意见但吵完却不记仇;家里的经济收支由兄弟俩统一调度,哥哥是“出纳”管钱,弟弟则是“会计”管账,彼此宽容信任,一大家子越过越红火。

5.如东县吴小英家庭。

年过八旬的吴小英、康靖夫妇,是低碳环保、相濡以沫、关心下一代的典范。尽管他们自己和儿女们的生活都算富裕,但老人还是崇尚绿色低碳、勤俭节约。他们将绿色生活的理念贯穿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传递给左邻右舍,并通过校外辅导站传播到孩子们的心中。疾病面前,他们相互照顾、相互扶持,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共享美好生活。他们坚信,家庭必须共同经营,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家和万事兴”的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6.如东县缪永红家庭。

2004年,一直当着水电安装工的缪永红走上了自主创业的路,一下子买了12台剑杆织布机,妻子也辞职回家与他共同经营织布厂。买进、卖出、修理他一个人全揽下,妻子站机台。他们从不拖欠工人工资,以诚信赢得了左邻右舍的一致好评。还免费培训周边妇女,带领她们挣钱。2009年,他被查出肝癌,尽管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对父母的感恩、对妻女的不舍,依然支撑起他强烈的求生欲望,面对相继离去的病友,他乐观积极从不悲伤,硬是坚强地挺过了难关。不能干重体力活儿的他,与妻子商量卖掉了机台,妻子到离家不远的工厂上班,他则开起了出租车。对左邻右舍他是有求必应,他说“能帮到别人的总要尽力帮助”。如今女儿也已工作,自强奋进一直是她的座右铭。

7.海门市许作山家庭。

翟汉英嫁给许作山时,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许作山的父母身体都不太好,特别是家里还有一个双目失明、又聋又哑的小叔子,全家可谓贫困。但翟汉英看上了许作山的老实本分和全家人的亲情守护,义无反顾地成为了许家的一份子。婚后,为改善家境,没有手艺在身的许作山外出打零工养家糊口,翟汉英则每天天没亮就去农贸市场看管车辆,散市后,再赶回家,照顾年幼的小孩,拾掇家里的几亩薄田。四十多年如一日地辛苦操劳,用心侍奉婆婆和体弱多病的公公。公婆年纪大了之后,她就接过了公婆的接力棒,像对待孩子一样照顾残疾小叔子。轻度中风的她,用柔弱的身躯,和丈夫一起撑起了一个家。

8.海门市陆建忠家庭。

陆建忠与老伴蔡俊芳,一个82岁,一个78岁,即使白发苍苍、即使身形羸弱,他们仍以不懈的行动诠释着“生命不息、助人不止”。2000年,夫妻俩路边散步偶遇几位拮据的五保户老人,深受触动。从那时起,看望敬老院的老人成为夫妻俩退休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除了送菜,夫妇俩每次都会帮敬老院里的这群“同龄人们”收拾房间、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料理他们的吃喝拉撒。第三年,敬老院搬迁了,他们义无反顾地用全部的退休金、用年迈的身躯,去帮助全村近30名孤寡老人。他们还为汤家小学所有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品,钱不够了,他们就去捡塑料瓶、打零工来为孩子们赚取更多的资助费。而他们自己却每日素食,衣服缝缝补补,甚至生病也舍不得去医院。

9.启东市蒋士平家庭。

蒋士平夫妇热心关照智障夫妻陈伯明夫妇,每天上门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隔三差五帮助他家买米买菜、打扫卫生,逢年过节,蒋士平夫妇都会给他们一家送上可口的饭菜,为他们改善伙食。在陈伯明的女儿因抑郁离世后,更是照顾周到。蒋士平夫妇积极担起重担,许诺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照顾陈伯明夫妇,每天去给他们做饭,陪他们聊天,给他们收拾屋子。在他们的细心照料下,陈伯明夫妇逐步恢复了正常生活,对蒋士平夫妇像依赖自己的家人一样。

10.启东市黄兴兴家庭。

24年前,黄兴兴因伤致下半身毫无知觉而瘫痪在床,24年来父母的不离不弃,让他学会了坚强。2004年,他自谋生计开了家经销店,因常年卧床,顾客买东西都是自拿自挑,他只收银。他说,钱挣得多不多无所谓,方便村民,薄利多销吧;他通过电脑,了解外面的世界,依托打码平台,每天赚个2—3元的电费钱;他虽然残疾,但仍然利用一些爱心平台关心身边其他生活困难的人。他说:既然悲伤和消沉改变不了任何事情,我们不如勇敢地面对,要用笑脸来面对父母的辛劳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

11.通州区金辉家庭。

金辉有两个家:一个小家,有他母亲,有他老伴,孝爱祥和;一个大家,石港镇四港村老少乐艺文苑,这个大家有“常驻人口”36人,“流动人口”近千人。近年来,金辉用亲情之爱凝聚“小家”成员,用众乐之爱服务“大家”成员,把自己的家打造成为四港村百姓的文化站。他在自家的住房中只留了两个卧室,其他8间房和500平米场地都用作公共活动室,还想方设法购置了全套乐器、文具、图书等,自制大小风筝30多个,为村民文体活动提供最基本器具。全家人嘴上说他“痴”,却在行动上全力支持。

12.通州区徐体家庭。

徐体夫妇二人相爱相伴,共同创业,从几个瓦工发展到2500人的建筑队伍,还分别注册成立了“南通山口精工机电有限公司”、“南通佳德利高强工程材料有限公司”;生活中,他们积极主动赡养老人,三兄弟关系融洽,三妯娌亲如姐妹,在生活和事业上互相帮助;致富不忘乡邻,他们连续十年春节给村里近300名80岁以上老人每人准备一个红包一份礼品,收养了一对孤独的老年夫妇,长期资助安徽、云南贫困山区的15名儿童,帮助8名残疾人就业。

13.崇川区陈慕君家庭。

陈慕君、黄一珍老夫妻俩生活节俭,三个女儿下岗,自己还坚持住在毛胚房中,但就是这样的一对离退休夫妇,却在汶川玉树大地震中累计上交特殊党费2.4万元。作为一位1949年参加革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部队干了33年的老党员,陈慕君离休之后就在社区创办了“开心锁”民调小组,为辖区居民调解矛盾、解烦心事,经他调解成功的纠纷已多得记不清了。夫妇俩都是小区志愿者队伍的知名成员,也是文明小区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子女,远在美国的儿子和儿媳,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建设牵线搭桥,当起了南通海外招商引资的“红娘”。一家人心系社会、关爱他人,温馨和睦、其乐融融。

14.崇川区陈鑫云家庭。

陈鑫云一降临人间,命运便给她留下了一只残缺之手,但家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反而是给予她更多的爱和温暖。她自强不息、刻苦训练,成为羽毛球冠军,还收获了爱情。爱人杨涛关心支持她,在女儿刚刚6个月大的时候,他主动揽下照顾幼女和家中老人的责任,全力支持她参加比赛。一家人的鼎力支持,解除了陈鑫云的后顾之忧,她多次获得全国残疾人羽毛球锦标赛第一名。退役后,富有爱心的陈鑫云还在社区义务教小朋友学习羽毛球。如今一家三口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15.港闸区李春发家庭。

李春发、沈翠林夫妇将生活作为最好的课堂,用言传身教将崇文尚学、诚信友善的家风传承给女儿。他们带着女儿在生活的细节中识字习文,涨知识、学才干;他们让女儿从小就在国学经典中端正“三观”;他们采取“不压”“不陪”“不放纵”的方法,让女儿自然成长。即便是女儿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他们仍然从严教子不放松。女儿女婿也十分推崇父母的为人处事和教育理念,在公司经营中,也以诚信友善为本,整个大家庭和睦温馨。

16.港闸区张叔奇家庭。

张叔奇教书育人40年,妻子王锁珍含辛茹苦抚养三个孩子,孝顺家中老人,婆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活到103岁。夫妻俩以身作则,教育三个儿子传承“奋斗、感恩”家训,发扬“诚恳、踏实”家风,三个儿子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勤奋敬业,热心服务,赢得众人称赞。大儿子助人为乐,被邻里称为“好大哥”;二儿子勤奋敬业,被公司员工赞为“好领导、好工人、好丈夫”;三儿子教子有方,儿子连续六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张叔奇退而不休,在学校关工委、退休教师党支部奉献余热。

17.开发区瞿建忠家庭。

“用努力和爱去拥抱生命”是瞿建忠一家遵循的原则。丈夫瞿建忠和妻子龚育在婚后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不断学习充电,为此,夫妇俩还定了一条“君子协定”:在一方备考期间,另一方无条件配合,负责家里所有的事情。基于这样的相互鼓励、彼此支持,夫妻俩一次性通过了系列国考。在这样的尚学上进氛围中,他们读小学的儿子受到良好熏陶,在系列竞赛中屡获佳绩。夫妻二人爱岗敬业,都是单位的“先进作者”,各自负责的工作也获誉不断。他们还富有爱心,热心公益,不仅是献血大军中的资深成员,还是红娘志愿者,是南通梦田公益组织的优秀成员,儿子也和他们结对帮扶的大凉山孩子成为好兄弟,在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

18.开发区吴建国家庭。

吴建国、许燕结为夫妇三十余载,依旧恩爱如初、敬老教子,一家人阳光向上。吴建国的父亲中风十年,他和妻子悉心照料,数次将父亲从死亡线上拉回;妻子许燕下岗后,更是经常背着婆婆上下楼检查,亲如母女;许燕的三个姐姐在外地工作,吴建国义无反顾担起照顾岳父母的责任;他们的女儿好学上进,大专毕业考取东南大学本科,后又以笔试、面试第一的成绩考取公务员,目前是在读研究生,她继承了父母身上的优良品德。一家人用相互关怀、相互包容与相互理解编织着一个平凡家庭的幸福之花。

19.市级机关刘金方家庭。

刘金方是模范军转干部,在国土资源局是“职工之友”;爱人王慧如在职时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知心大姐;女儿在大学是社团宣传部长,如今在交通银行南通分行是优秀团员。一家人孝老爱亲、爱岗敬业、热心公益、廉洁奉公。刘金方母亲中风瘫痪30年、父亲癌症开刀18年,他和妻子带领兄弟姐妹悉心照顾直至父母年近九旬安然离世。他们和弟弟一家不但不争财产而且在弟弟买房缺钱时主动支持。夫妻俩爱岗敬业,邻里和睦,热心公益。屋顶上装有邻居的五台太阳能热水器,有时水都漏到家里,刘金方一家人从不发火,而是主动买配件维修。刘金方还累计义务献血12次,献血量达到3200 CC。女儿每次过生日都要到南大街献血车义务献血。爱人看到生活贫困的人,总是要伸出援手,经常接济。

20.市级机关施爱华家庭。

这是一个热心公益的三口之家。夫妻俩带着孩子扶贫助困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丈夫任建国作为一名律师,常年运用法律业务知识为困扰于纠葛中困难群体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指点迷津;妻子施爱华身为检察员,乐善好施,总是将他人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女儿从幼儿园开始就懂得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连续两年通过“小脚印”公益组织向贵州贫困学子捐赠压岁钱。今年,一家人在微信朋友圈发起“情系西藏,冬衣送藏胞”爱心活动,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奔走各处,为西藏贡觉县莫洛镇泽仁本村的贫困村民募集各类过冬物资,带动了各自所在单位、学校的爱心人士。他们一起利用业余时间耐心地将募集来的各类衣物分类整理、打包装箱,邮寄到贫困藏胞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