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之旅

南通儿歌“从一人巷到十里坊”

发布时间: 2014-12-03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八十余年前,我在城北小学读书时哼唱的儿歌,它的独特之处就是把分布在城内、外十个景点依次作了编排,随着时光的流逝,南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里有些地方已被推土机的车轮夷为平地。我一直惦念着这些景点有未遭到损坏?好似惦念相知多年的老友始终挥之不去。事有凑巧, 一天我从一幅2010年出版的“南通市交通旅游图”细如蛛丝的线条中找到多处儿歌中有关景点的确切位置。

  在和平桥西北糖站附近有一条狭长的小巷就叫“一人巷”,巷子很狭,如果两人迎面相遇侧着身子尚可勉强通过,如遇身材肥胖的人则恐难通过了。”一人巷”的南端就是西大街,记得这里还有一爿叫李源祥的绸布店。这一带店肆林立,是西吊桥下最繁华的地段。

  “二沟头”首先要向读者说明的是通州的先民,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语言庞杂经过多年融会磨合遂形成现今非常独特的南通方言。这里举个例子:如河流的河字就习惯读成“沟”,因此二沟头实际就是一条从东边板桥流来的和从龙王桥下通过的两条河交汇的意思,它的位置就在友谊桥外东南不远处。

  从这里向东就到“三里墩”,“三里墩”是个地标,只是告诉人们此处离南通州城区三里之遥而已。

  “四步井”在胡家庵巷口,根据旧制解释,一步相当五尺,可见此井面积不大,但井圈是用一块青石凿成的,特别是井圈内侧几条深达寸许的索痕,这些索痕是先民们汲水的绳索摩擦所致,深度虽仅有寸许,但竟有多条,试问需要多少年代才能磨成如此深度?可惜的是这个足以佐证千年古井的青石井圈如今却换成水泥浇制的了,千年古并毁于一旦,真令人叹息不已!

  提起“五步桥”应从挖濠筑城时说起,当年先民们在城东和城北建了两座水关,又在城的西北濠河边上筑了一座叫”王家坝“水关,这样就把城东的两个水关的水,通过市河岸至五步桥附近分成两股,一股直奔“王家南”排入北濠河,利用潮汐的自然规律形成三角形的循环水系,而“五步桥”又是东接两个水关北连“王家坝”的枢纽,可是这里却出现了一座封闭式的石牌坊,据说这座牌坊的主人就是在太平天国造反时,满清政府号召地方组织抵御太平军入侵而组织团练起家的,王藻就是凭借他的权势隔断了人们往来,但是水还是不买王藻的账仍然向古积谷仑、南通中学荷花池淌去。南通中学的荷花池面积很大,一座红色九曲桥好似一只红色凤凰俯卧在荷花池上与西边围墙上雕塑的一条乌龙相映成趣。围墙的下方有一小洞把水直向濠河小学西侧门再沿着胡长龄状元府北墙直奔数百米外的筷儿桥,我记忆中的筷儿桥就是用四块花岗岩石板搁置在河床上,好似两双筷儿,因此老百姓就叫它这“筷儿桥”,筷儿桥早已干涸,只是在下雨时才稍有积水,筷儿桥向北地势逐渐抬高就到达现今的王家坝居民区,而“王家坝”却还在数百米开外的北濠河边上,解放后这里辟为内河轮船公司的北码头,“王家坝’就从此彻底消失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条号称千年循环水系,因疏于整治而干涸,活像一条巨蟒被砍成数段散落在各处。而“五步桥”丧失了枢纽作用,也为人们所淡忘!上面提到的另一股水则向南流往马房角、崔家桥、大圣桥、平政桥直奔西南营展龙桥等处,可以想象这里曾是碧海蓝天、水网纵横、风景如画的好地方,它因城市发展的需求,与河争地的事件时有发生,以致河道清淤塞面失去它的魅力,现在只能看到一块块蓝色的搪瓷招牌镶嵌在街头巷尾中让后人凭吊了。

  “陆洪闸”在通州城东南的长江边上,附近有众多水泊和沼地.先民们沿用远在汉唐时代惯用的裁弯取直、削高填低、开塘串联等措施把陆洪闸来水通过南濠河沿着故道引入通州西岸的姚港、任港汇入长江,因潮涨潮落而形成天然置换循环体系,使得南濠河的水甘美宜人,这里我借用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佳句来形容它,恐怕是再恰当不过了,无怪乎漂泊异国他乡的游子们,总是无限深情地说“我是喝着濠河水长大的”游子们这句极其普通又发自肺腑的语言,不仅证实了濠河水甘美宜人,更是对“陆洪闸”造福桑梓的最高赞誉!

  “七佛殿’在北濠桥东侧,只有四五间平房联在一起,屋里用青砖砌成一长条卧桌,供奉着七个不知何方神仙的塑像,当年贴上去的金箔早已失去光彩,这里既无僧又无尼连个烧火道人都找不到,看来已是一座荒芜已久的弃庙,在庙的南边不远处就是南上真殿,此处曾是通州的北城楼,后因城北多盗而废弃,那时为了便于行人过河,备有一只渡船,用一条铁索连接着南北两岸,行人只需拉着铁索就可到达彼岸。后因年久失修,渡船和铁索均沉入河底,谁知这条铁索久炼成精竟在这里兴风作浪,作恶多端,后经玄武大帝降伏。据有关史书记载:玄武大帝神座前有一块长约0.8米、宽约 0.5米的青石板,铁绳精就被镇压在青石板下,从此北门再无鬼怪.八十年前,我还不足十岁亲眼所见则是一口枯井已被移至大殿前的天井里,上面盖着铁板还有一把铁锁和符咒之类的东西,这个枯井的搬动是不是遵循玄武大帝的旨意还是主事们自作主张也无法考证了。八十年代后我再次来到这里,遗迹已荡然无存。

  “八里庙”在秦灶,顾名思义也是一个地标式的景点,它告诉人们,此处离城区八里之遥。它和酒店、四安接壤,这里水网纵横,即使有路可通也是羊肠小道,交通非常不便,居民很少与外界往来。记得在解放初,我当政治教师时,经常到酒店、四安的基层单位宣讲总路线,与当地居民多有接触.对这一带的风土民情也有所了解,后因工作变动就中断了。听说这里有个叫羌九侯的人,起始时仅在乡里偷鸡摸狗,后来则做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他有个绰号叫“滚滚儿”,因为他有时打着游击队的旗号,有时又变成了和平军,滚来滚去越滚越大,并得到国民党的青睐而被收编,国民党收编时既不给饷也不给粮,只要随便给个番号就能把杂牌部队收编起来,因此羌九侯也就由营长、团长逐步高升到司令,他到处设卡收税,一直延续到渡海战役结束,蒋介石下野,副总统李宗仁上台,江北所有的国民党部队纷纷向江南逃窜,秦灶才得到解放。

  儿歌中“九圩港”“十里坊”绝不是为了凑足十个数目字而滥竽充数的。据我考证,这两块地段都在通州西岸江边,因为江潮的涨落把这里的泥沙和漂浮物沉淀下来,形成一块块滩涂和湿地,史书上有汉唐时这里的先民们在低洼地四周筑堤并建造涵闸,涝时开闸放水排水入江。使农田不会被水淹没,旱时闭闸蓄水又可灌溉农田,为了顾及航运畅通则随时起闭涵闸,确保了船只进出畅通无阻。时至今日读者如有雅兴不妨前去一游,看看“圩圩相接”“涵闸相通”的景色,体会一下先民们是如何传承汉唐时代圩湖为田的丰功伟绩!我们还可以从2010年出版的《南通市交通旅游图》上找到千年儿歌踪迹,还能发现许多以圩、坞、闸命名的如“节制闸”“窑墩坝”“三圩头”以及分布在南通周边县区之间的地名,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版权所有 南通市信息中心 2003-2007? 苏ICP备11026839号-1